|
液晶技術介紹 |
|
資料來源: 時間:2013-11-14 |
液晶是一種幾乎完全透明的物質,同時呈現固體與液體的某些特征。它從形狀和外觀看都是一種液體,但它的水晶式分子結構又表現出固體的形態(tài)。光線穿透液晶的路徑由構成它的分子排列決定,這是固體的一種特征。到20世紀60年代,人們發(fā)現給液晶充電會改變它的分子排列,繼而造成光線的扭曲或折射,這又屬于液體的特征。 液晶顯示器,簡稱LCD(Liquid Crystal Display),世界上第一臺液晶顯示媒體出現在70年代初,被稱之為TN(Twisted Nematic)-LCD(扭曲向列)顯示器。盡管是單色顯示,它仍被推廣到了電子表、計算器等領域。80年代,STN(Super Twisted Nematic)-LCD(超扭曲向列)出現,同時TFT-LCD(薄膜晶體管)技術被提出,但液晶技術仍未成熟,難以普及。80年代末90年代初,日本掌握了STN-LCD及TFT-LCD生產技術,LCD工業(yè)開始高速發(fā)展。 TFT(Thin Film Transistor)LCD即薄膜場效應晶體管LCD,是有源矩陣類型液晶顯示器(AM-LCD)中的一種,和TN技術有所不同的是,TFT的顯示采用“背透式”照射方式,即假想的光源路徑不是像TN液晶那樣的從上至下,而是從下向上,這樣的作法是在液晶的背部設置特殊光管,光源照射時先通過下偏光板向上透出,它也借助液晶分子來傳導光線。由于上下夾層的電極改成FET電極和共通電極,在FET電極導通時,液晶分子的表現也會發(fā)生改變,可以通過遮光和透光來達到顯示的目的,反應時間大大提高到80ms左右。因其具有TN-LCD更高的對比度和更豐富的色彩,熒屏更新頻率也更快,俗稱“真彩”。相對于DSTN而言,TFT-LCD的主要特點是為每個像素配置一個半導體開關器件,其加工工藝類似于大規(guī)模集成電路。由于每個像素都可以通過點脈沖直接控制,因而,每個節(jié)點都相對獨立,并可以進行連續(xù)控制,這樣設計方法不僅提高了顯示屏的反應速度,同時可以精確控制顯示灰度,這就是TFT色彩較DSTN更為逼真的原因。目前,絕大部分筆記本電腦廠商的產品都采用TFT真彩LCD。早期的TFT-LCD主要用于筆記本制造,盡管在當時TFT相對于DSTN具有極大的優(yōu)勢,但是由于技術上的問題,TFT-LCD在響應時間、亮度及可視角度上與傳統(tǒng)的CRT顯示器還有很大的差距,加上極低的成品率導致其高昂的價格,使得桌面型的TFT-LCD成為遙不可及的尤物。不過,隨著技術的不斷發(fā)展,良品率不斷提高,加上一些新技術的出現,使得TFT-LCD在響應時間、對比度、亮度、可視角度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,拉近了與傳統(tǒng)CRT顯示器的差距。比如幾年前,TFT-LCD的響應時間大都在80ms以下,如今,大多數主流LCD顯示器的響應時間都提高到50ms以下,這些都為LCD走向主流鋪平了道路。 |
|
|
|